陳潮祖(1929-2018),號六愛主人,四川省宜賓人。因母親宿疾久困,常延醫診冶,長期耳濡目染,漸至心有所感,情有獨鐘,遂矢志岐黃,以濟世活人。18歲時,從同里名師孫芳庭習醫,學成,懸壺桑梓,醫譽鵲起。1958年入成都中醫學院師資班學習,結業后,留校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講師,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晉升教授。曾任方劑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協委員,四川省中醫學會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9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部選定為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教師?,F為方劑學碩士導師。
因母親宿疾久困,常延醫診冶,長期耳濡目染,漸至心有所感,情有獨鐘,遂矢志岐黃,以濟世活人。18歲時,從同里名師孫芳庭習醫,學成,懸壺桑梓,醫譽鵲起。1958年入成都中醫學院師資班學習,結業后,留校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講師,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晉升教授。曾任方劑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協委員,四川省中醫學會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9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部選定為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教師?,F為方劑學碩士導師。
臨床方面,于雜病診治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辨證、遣方、用藥經驗。特重腎命之陽,尤長補火益元。在運用補火益元諸方時,對真武湯的研究尤為深刻,化裁40余種,治病50余癥,半數以上是他本人的創造性發揮。他運用本品,常與生姜配伍,欲其溫而散者用生姜,欲其溫而燥者用干姜。益元特別重視和擅長運用人參。 作為方劑學專家,對方劑學的突出貢獻是選收醫方,以臨床常用,療效突出,結構獨特為原則,無貴無賤,廣收博采,糾正了重經方,輕時方,重書刊方,輕民間方的偏見;編撰方書,創以五臟病癥為綱類方和從臟腑病機入手研究醫方的新體例;辨析方義,注重方劑結構、用法、特殊性的疑點、難點、要點分析,把方理研究推上了由形入神的高度;闡明方用,強調方隨法施,法因證立,證系于五臟,把理、法、方、藥融為了一體;并集古今靈機巧變之實例,當代科研成果以及臨床心得,對眾多醫方的臨床運用,作了切合臨床實際的充實發揮,為當代,也為后世篩選保存了一大批寶貴方藥遺產。
2018年11月21日下午2時36分,中醫名家陳潮祖教授,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9歲。在中醫病機與治法、方劑的理論和臨床研究領域,陳潮祖具有非常高的學術造詣,同行稱之為“跨世紀最偉大的中醫藥學家之一”。其編著的《中醫方劑與治法》印數達80余萬冊,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中醫學生人手一冊。
Copyright ©2010-2023廣州市嶺南中草藥博覽園有限公司版權所有粵ICP備12079369號-2
地址:廣州市從化太平鎮神崗格塘村8號電話:020-8794607913682297106 甄先生
服務電話:
020-87946079
掃一掃,門票預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