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鏡人,1923年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中醫內科專家。家學淵源,不僅擅治發熱性疾病,而且對內科雜病及疑難疾患,如眩暈癥、冠心病、心肌炎、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腎炎、尿毒癥、皮肌炎、紅斑狼瘡、多發性骨髓瘤、口腔粘膜病的多發性口腔、扁平苔癬、白斑等,均有豐富的辨證論治經驗,特別是對臨床常見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慢性腎功能衰竭,進行了系統觀察研究。2009年6月14日,國醫大師表彰大會前夕,張老在上海華東醫院病逝,享年86歲。
先生出生于名醫世家,其曾叔祖張驤云,以擅治傷寒而稱譽社會,以醫德高尚而口碑極佳。先生幼承庭訓,立志杏林,為第十二代傳人。年未及冠,便學習古典文學,同時攻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著作。18歲開始單獨應診,初出茅蘆,便顯露頭角。在1946年參加國民黨政府考試院舉行的中醫師考試中,高居榜首。建國初期,先生率先關閉私人診所,參加上海市衛生局工作,曾任中醫科副科長、中醫處正、副處長等職?;I建上海中醫學院及中醫醫療機構,為推動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與此同時,先生一直潛心鉆研醫學,精益求精,對中醫理論積累了深厚的造詣,同時,不拘門戶之見,博采眾長,不斷吸取新的知識,在發展中醫理論上甚有建樹。在臨床上有著豐富獨到的經驗與用藥特色,頗多創新。如對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遺癥、冠心病、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均有深入研究,療效卓著,成果斐然。建國以來,先生不僅在國內講學,還十余度應邀赴日本、澳大利亞等地講學,交流中醫藥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每每載譽而歸。先生熱忱培養中醫的新生力量,桃李滿天下。先生急病人所急,經常奔赴全國各地及外域地區,悉心為病人解除苦痛,博得各界人士及廣大患者的信任與稱贊,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深受中醫同道的愛戴與尊重,被香港報刊譽為“滬上中醫第一人”。 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4年榮獲首屆上海市醫學榮譽獎。1996年榮獲中央保健委員會優秀保健獎。1990年經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認為全國首屆繼承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工作指導老師。1995年獲首屆“上海市名中醫”稱號。
發表科研論文108篇,主編及參編著作有《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張鏡人》及《辭海.中醫學科》等20部著作。曾獲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獎。
先生因胃癌醫治無效,于2009年6月14日上午9時28分在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7歲。
《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張鏡人》及《辭海.中醫學科》等20部著作。
曾創調氣活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證實,療效顯著,打破了慢性萎縮性胃炎腺體萎縮不可逆轉的觀念,為防治胃癌開拓了新的途徑,獲全國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甲級獎及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慢性腎功能衰竭采取清濕熱以泄邪濁,益氣陰而養營血的標本同治法,為臨床所驗證,獲上海市中醫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二等獎。徒弟石蘊玉、張存鈞,均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
1923年,出生于上海中醫世家,為張氏內科第十二代傳人;
1945年,獨立掛牌應診;
1954年,出任上海市衛生局醫療預防處中醫科副科長;
1990年,成為全國首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1年,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4年,獲“上海市名中醫”;
2004年,成立“張鏡人首席名老中醫工作室;
2005年,擔任廣州海軍醫院的胃腸顧問;
2007年,帶領林烽教授研究口臭專題,研究出“雙清平衡免疫療法”;
2009年,榮獲全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
Copyright ©2010-2023廣州市嶺南中草藥博覽園有限公司版權所有粵ICP備12079369號-2
地址:廣州市從化太平鎮神崗格塘村8號電話:020-8794607913682297106 甄先生
服務電話:
020-87946079
掃一掃,門票預訂